中国基金报记者吴君
近期一系列新规发布,规范证券私募行业发展。此前曾享受规模和业绩“高光时刻”的雪球结构、多空收益互换(DMA)等产品,在经历市场调整后,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规范下,出现大洗牌。借助通道业务、加杠杆的私募规模明显缩水。
近期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重点监控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机构表示,这将对高频策略造成影响,一些规模较大的产品参与程序化交易或受到影响,未来私募会寻求中低频、基本面分析等更多样化的策略。
雪球结构、DMA产品大洗牌
加杠杆、通道业务私募规模缩水
今年4月底发布的《指引》明确,私募证券基金参与雪球结构衍生品的合约名义本金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DMA业务的杠杆不超过2倍。据记者了解,在经历市场调整后,在新规的规范下,DMA、雪球结构这两类产品出现洗牌。
此前有量化私募机构凭借DMA产品实现规模扩张,但今年初小微盘股出现暴跌,其由于集中持仓小微盘股且杠杆较高,产品出现大幅亏损,同时还因DMA产品短期回撤40%被投资者举报,如今这家私募规模大幅缩水。
另外,在过去几年震荡的市场环境下,雪球结构产品被宣传成能够提供固定票息的产品,受到投资者欢迎。在信托、券商资管等渠道被限制后,私募成了“100万元买雪球”的唯一通道,不少私募依靠做雪球业务冲规模。但如今监管从严管理私募投资雪球结构衍生品,整治行业乱象,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后私募通道发行雪球结构产品的模式将会消失。
大道投资合伙人杨锐认为,《指引》减少了私募基金的监管套利空间,拉齐了各机构参与雪球衍生品的监管尺度,同时对雪球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也提出了金额要求,“零售雪球”产品再难现昔日高光。
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表示,新规对雪球和DMA杠杆的限制将直接影响私募相关产品的投资策略和规模,那些依赖高杠杆和大规模雪球产品的私募将面临较大挑战。“目前已经有券商暂停或减少相关业务。未来一些不具备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私募管理人,可能会调整投资策略或退出市场。”
招商证券金融产品研究首席、金融产品部执行董事贾戎莉表示,控制杠杆有助于管理人和投资人审慎使用杠杆,审慎考量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制定更精细化的应对极端环境的预案等。去通道强调私募行业回归投资本源,履行受托责任,促使管理人聚焦投资管理能力,提高投资者回报。
高频策略、大规模产品或受影响
私募寻求多样化投资策略
在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后,6月,沪深北交易所共同发布了《细则》。
杨锐表示,《细则》明确了高频交易标准,实际观察下来,可能会对高频量化管理人的超高频自营策略造成实质影响。对产品来说,因为是对单账户的监管,所以,一些单账户规模较大的产品,如5亿元以上的参与程序化交易的产品会受到影响,需要策略降频或通过拆分产品的形式来适应监管。
玄信资产分析,根据《细则》,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或单日最高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情形的,将被认定为高频交易。这主要对两类产品产生一定影响:一是单账户规模较大的产品,包括量化产品以及使用量化算法的主观私募产品;二是单账户规模不大但执行频率非常高的量化产品。“传统意义上的高频策略可能会面临持续的规则限制,这将引导市场参与机构更多地重视长期投资能力,从基本面出发,从逻辑出发,从公平交易的角度出发,获取合理投资收益。”
李进认为,新规要求所有依赖程序化交易的私募管理人都要落实“先报告、后交易”的规定,可能需要管理人增加合规成本,调整内部流程和系统。在高频交易受到更严格监管的背景下,私募管理人可能会寻求更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如中低频量化策略、基本面分析等,部分不适应新规则的私募管理人可能会退出市场。
鹤禧投资表示,随着新规落地实施,私募行业生态可能会发生变化,私募会转向更加稳健的交易策略,降低交易频率和波动性,同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